close

【光武揭密5】滇緬異域娘子軍 回首50年夢與陌生又嚮往的「祖國」

2020-09-06 18:30 緬甸
1970年,女軍官與1920區部長官合影,後左一為左彥一,左五為袁麗瓊。記者程嘉文/翻攝

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,雲南地區國軍退入緬、泰、寮邊境,經歷1953與1961年兩次大撤退,國防部情報局1965年起再派出幹部在泰緬與中國邊境的「1920工作區」,成立代號「光武」的游擊武裝部隊。情報局1920區長龐靖宇少將曾說「光武第一至五大隊約4000餘人」,後來擔任副局長的翁衍慶等人估計,同一時間最大兵力,應在2000人至3000人間。乍看人數不多,但在各方勢力三不管的邊區,仍然是十分可觀的武力。

光武部隊的成員,雖包括由台灣派往的幹部,但絕大多數仍是當地招募而來。這些從中國大陸流亡到緬甸的僑胞青年,也因為從軍而徹底改變了一生。

1966年,黃朝理(左)率部北上前,與左彥一、王玉祥合影於格致灣。記者程嘉文/翻攝

情報局泰緬第一期幹部 有一帥一美情侶檔

情報局在泰緬邊區培訓的第一期幹部只有3人,其中包括王玉祥與左彥一情侶檔。兩人一帥一美,很多光武部隊的退役成員都形容,他們是當年格致灣基地的金童玉女,後來也共組家庭。

1944年生的王玉祥,父親原本在雲南擔任警察局長。王家與左家是通家之好,王玉祥與左彥一從小青梅竹馬。大陸赤化後,左彥一全家撤到緬甸景棟,父親在當地中華學校當老師。學校裡另一名老師是國府情報人員,由於無線電機故障,請左父幫忙修理,卻被緬甸政府查獲逮捕。

王玉祥(左三)、左彥一(左二)1969年結婚照。記者程嘉文/翻攝

王玉祥當年建格致灣基地 歷經萬苦跋涉

王玉祥幫忙左彥一,將全家送到緬泰邊境的大其力城,寫信請我國駐泰大使館協助,把左家送往台灣。兩人投身情報局在清邁的1920站工作(情報局的組織架構,依序是區、站、組,後來光武部隊成立,1920站升格為區)。

當時情報局尚未在邊區成立武力部隊,王玉祥完訓後先被派到位於泰北唐窩的滇游(1961年未撤退的孤軍)第三軍實習半年,後來又到美斯樂的第五軍,成為突擊大陸「敦煌」計畫的40人成員之一,後因情報外洩,最後只有王玉祥在內的6人歸來。

此時,泰方同意情報局在其境內的格致灣建立基地,以此向緬北派部隊建立游擊根據地。王玉祥被派往新成立的1951站,隨同從台灣調來的站長黃朝理上校,6人北上建立基地。

他們走了七、八天,糧食補給半途被搶走,好幾天吃不上飯,甚至被迫把隨行的狗殺了,最後撤回格致灣時,黃朝理已經生病,區長鄧文勷少將勸他別再去,但黃朝理堅持抱病上路。

1967年1月一行70餘人再次出發,走了一個多月,為躲避緬軍備極辛苦,黃朝理病勢日益嚴重。一天到了緬北那卡,當晚黃朝理腹脹難耐,要同袍姚昭繼續帶部隊前進,留一個分隊給自己,姚昭沒有聽令帶隊離開,而是打算隔天把黃朝裡送去城裡看病,先救人再說。不料黃朝理撐不下去,第二天早上死在王玉祥懷中。

光武部隊三大隊的女性幹部,攝於某次康樂表演前。記者程嘉文/翻攝

長官死在半路 抱骨灰過河不忘提醒

王玉祥把黃朝理骨灰放在馬鞍袋裡繼續任務,最後抵達目的地萊吉山成立基地。同年7月,1951站派特遣隊回泰北格致灣,王玉祥負責送骨灰南下,一路上每逢過河,他都要依習俗提醒長官。黃朝理的骨灰最後由駐泰大使館以外交郵袋送回台北,追晉少將,也是整個計畫犧牲的最高階幹部。

王玉祥後來被分發到分發到1933組,基地在接近中緬邊界的長青山。左彥一留在格致灣基地,負責無線電報務。情報局後來又在當地招收了兩批女青年加入,最先任官的左彥一,就成為這群娘子軍的領導者。

左彥一比丈夫王玉祥先調回台灣,局內教授泰文,1987年以少校退伍。王玉祥在光武部隊結束後,仍留在邊區,先後在緬甸臘戍、泰國夜豐擔任組長,1984年才返台,兩年後上校退伍。

曾在光武部隊擔任無線電通訊任務的袁麗瓊,1970年攝於格致灣基地。記者程嘉文/翻攝

袁麗瓊出身雲南地主家庭 自緬投身光武

另一名投身光武部隊的袁麗瓊,1948年生於雲南昌寧地主家庭,1950年舉家逃到緬甸。她就讀臘戍中華中學,學校後來遭緬甸軍政府強制關閉。當地一名情報局交通員勸說袁母,讓女兒投身部隊還可分攤家計。原本個性就男孩子氣的袁麗瓊,便邀了另一名同學一起前往。

1967年12月,8名女生在臘戍加入情報局,隨即跟隨部隊南下。隔年農曆春節,在王玉祥成立萊吉山1951站基地度過,3月抵達格致灣。經歷訓練與實習,1970年掛上通信兵科准尉軍階。袁麗瓊表示,曾有長官提及她們原本要被派往大陸,但最後還是和前兩批學姊一樣,留在格致灣擔任電訊收發任務。

格致灣基地位於泰北馬干山區,海拔1800公尺,用望遠鏡就可看到緬甸邊界。基地分為兩部分,一邊是供部隊訓練整補用,另一邊是1920區部。女生宿舍是區部中另外框出,四周有籬笆,一般男性官兵不得進入。

光武部隊「順風訓練班」第二期在格致灣受訓,左彥一(左二)擔任輔導長,帶領學員做體操。記者侯永全/翻攝

格致灣男女比懸殊 女生超級搶手

1920區部的女性幹部都擔任無線電通訊任務,袁麗瓊回憶,女生的最多時不過13人。在男女比例懸殊的格致灣,女生當然超級搶手。以往每逢假日,總會有很多人邀女生,到附近村寨吃飯。她們如果單獨和某個男生多講幾句話,往往立刻受到基地上下蜚短流長。

翁衍慶、袁麗瓊近照。記者程嘉文/攝影

男同事開玩笑偷窺洗澡 袁笑是吹牛

袁麗瓊說,有些男同事多年後開玩笑表示,當年曾在格致灣偷窺女軍官洗澡,事實上宿舍位置的設計絕對沒有機會春光外露。男同事說看到了什麼,其實都是事後吹牛。

除了左彥一、袁麗瓊等人,光武部隊還有另一支娘子軍,她們是第三大隊單獨成立的政工隊,大約20人。第三大隊是由當地游擊隊靠行而來,駐地位於格致灣旁的山頭,步行約2小時。當然也不乏區本部的男性幹部,追求三大隊女性幹部。後來光武部隊遣散時,三大隊軍官多半留在當地,反而是少數嫁給台灣幹部的女性,與夫婿一起來台。

1971年底,受到美國等國際壓力,泰方要求光武部隊將區部基地由格致灣遷到回莫。隔年初決定不再保留女性譯電幹部,袁麗瓊1972年3月12日,飛抵松山機場,首度回到既陌生又嚮往的祖國。她繼續留在情報局,第二年與同事結婚,1991年底以中校退伍。

袁麗瓊說,對當年泰緬邊區的華僑而言,台灣是傳說中的寶島。當得知要被調到台灣,感覺像是美夢成真。她一個人在台灣,對仍在臘戍的家人,思念愈來愈深,後來便設法陸續將母親與三名弟妹接來台灣。

她表示,光武部隊改變了他們整個家族的歷史。如果沒去從軍,她應該就是隨便找個人嫁了,生幾個小孩,蓬頭垢面地,留在緬甸鄉下。如今回想起來,都還覺得這五十多年好像在作夢一樣,她當初的決定非常明智